“研有所得,学有所感”
——金沙集团888881研学论坛第五十九期开讲
12月21日上午9:00,金沙集团888881研学论坛在4A205开展了“研有所得,学有所感”第二期学术交流讲座。电气学院杨勇、彭朗、邬祖全、李滔和刘栋博等5位年轻博士依次作学术交流报告,学院部分老师及研究生到场参加。
杨勇老师做了关于“下肢的鲁棒重复学习控制和外骨骼与混合电动液压系统”的报告。从外骨骼的特点和作用为在场观众普及相关知识,并将外骨骼比喻成“可穿戴的机器人”。为直观展示外骨骼作用于人体的实际状态,杨老师讲解了各国研究现状,播放了美国HULA视频,展示了实验室成果并分析了外骨骼未来的发展。在与现场同学互动过程中,杨老师对外骨骼作用于人体时的特殊状态做出详细解释。
杨勇老师报告现场
会上,彭朗老师讲解了“张量分解在信号处理(学习)中的应用 ”的报告。他从张量的概念引出主题,就张量的分解和分解方式为同学们作了详细的讲解,分别介绍了CPD和PARAFAC两种分解方式以及其区别,然后讲述了张量分解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最后和在场同学进行了良好互动并解惑答疑。
彭朗老师报告现场
为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邬祖全老师为同学们带来“基于聚苯胺的电阻式湿度传感器研究”的报告。邬老师从传感器的设计及制造的角度,讲解了换能器的选择方法和敏感材料的制备方式,分析了LBL法制备传感器的过程,最终生成基于聚苯胺传感器湿度敏感特性研究报告。为帮助同学们理解,邬老师和在场同学进行了良好互动并解惑答疑。
邬祖全老师报告现场
李滔老师为同学们带来关于“基于神经网络的非局部均值约束”的报告。李老师从卷积神经网络的概念出发,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卷积神经网络局部感知域及算法和非局部均值计算步骤,并以此介绍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非局部约束、图像分块、块匹配、非局部约束运算等四大结构模块。
李滔老师报告现场
交流会上,刘栋博老师做了“智能材料非线性迟滞建模研究”的报告。刘老师分析了智能材料迟滞建模的知识结构框架,直观地展示出研究模型,并就此模型为同学们作了详细讲解。为解释同学们对知识点存在的疑惑,刘老师与在场同学进行了长时间问答互动。
刘栋博老师报告现场
通过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同学们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拓展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术氛围。本次学术交流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取得圆满成功。
教师简介:
杨勇,2011年获得机电工程学士学位, 2013年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2017年获得控制工程博士学位并在西南交通大学工程系任教。现就职于西华大学金沙集团888881,目前的研究包括机器人,外骨骼系统,学习控制,自适应控制和机电系统设计。
彭朗,男,美国东北大学博士毕业,专业方向为通信与信号处理。北京邮电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毕业。SPL 审稿人,第一作者文章两篇。主要研究方法为:时变系统的自适应估计和跟踪,网络自适应优化,学习和更新。
邬祖全,男,博士,主要从事智能信息获取、有机敏感薄膜、半导体传感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共同完成学术 SCI 论文 10 篇,SNB 审稿人,电路及电路分析的课程教学。
李滔,女,工学博士,2008 年于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17年于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图像恢复、图像超分辨率重建、计算机视觉等。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 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 SCI 论文 4 篇,发表 EI、核心论文 6 篇。
刘栋博,男,山口大学,系统设计工学博士,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近年第一作者研究论文4篇,主要从事系统设计、模式识别、智能控制及优化等研究工作。